1 min read

帶孩在野

IMG_2013

「條路跣唔跣,自己行過就知。」大概記得 Betty 講過這句說話。

也許因為近年戶外活動風氣正盛,山野話題不時成為城中熱話,傳媒當然也不會放過任何山野意外,對戶外活動的批判像是一面倒。在亞洲社會,在香港,總覺得大眾對危險的定義跟我有著很大落差,但想深一層,危險的定義自古以來人人不同,也許是城市人對一件事情的批判思考只存在正反兩面?求快不求真?還是附和廣義上的對與錯比較容易?因為對我來說,在街上玩手機和吸煙都遠比登山危險。

在台灣,近年對登山意外的討論主要是拯救費用為什麼要全民來支付,而香港好像還沒有深入到這個程度,停留在「點解咁危險都要行山?」這一步。過馬路玩電話而發生意外,一樣會動用用公帑救援,救護人員在馬路急救對他們的安全也有很大威脅,跟「沒有登山就沒有意外」的邏輯一樣,沒有馬路就沒有交通意外?可惜,還是會有人亂過馬路而發生意外。沒錯不去登山的確是可以把山難機會減至最底,但風險照樣存在,就像我明知這種文章和討論很容易成為箭靶一樣,但還是很想寫出來,對,風險照樣存在。

我們絕對沒有高傲地認為上山救人是救護人員的職責,也從來不會把「出事會有人出動救援」這個想法作為評估風險的一個因素。我們認為拯救生命是最崇高的一種行為,沒有人應該因為「職責」又或者其他因素而做出這種行為,而且出手相助從來不是必然。

IMG_2024

IMG_2092

我認為,有很多事情和知識,可以將一項活動的風險減到最低,而我們的收穫將比風險更高。有次跟新認識的台灣朋友談起山,也有種登山多被大眾批評的感覺,我們也覺得,人民缺乏冒險精神,是社會退步的其中一個原因。像香港的保育問題,錯不一定在分享的人身上,但為什麼教育彷彿成為了分享過後要附加的責任和義務,是因為我們公民意識太差。

IMG_2729

IMG_2728

在這個下雨行山也有機會備受批評的日子,帶著孩子上山並且加以分享,絕對不是易事。像 Betty 在書中所說走進山林思考人生,和他們行山,說真的我覺得那些小朋友比我們還強,我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也很多。香港地大物博,全球沒有多少地方的住民可以這麼享受近在咫尺的山林,希望大家今後可以先了解再思考,增長知識,做足準備,安全地上山下海。書未讀完,但還是想先叫大家支持一下,收益將捐助 SEN (Special Education Needs) 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小朋友參加山野活動,山上見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