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dd Me!Close Menu Navigation
Add Me!Open Categories Menu

Guest Post: 看看 SOTO Muka Stove

收納後的爐頭很小巧,小巧如Gas爐頭般和爐架簡潔而有力,油管也相當柔軟收納十分方便。

分火碟尺寸和SOTO OD-1R差不多。

Made in Japan 日本製

初印象.簡約務實的細節考量外露著超越經典的野心!

日本品牌的出沒,爭奪歐美爐具品牌的巿場,那一定要用出人意表的設計或是優勝之處,如上年的SOTO OD-1R 「微調節穩壓系統」已令SOTO十分註目了,今年也不失望更是驚喜,Soto Muka Stove 一個簡單有力的設計,不用預熱的系統,打破一般*油爐要預熱的設計,令我們這些用家都為之贊嘆!此篇文章只是看看,不會有深入的探討。

Soto Muka Stove:

火力: 4,000 kcal/h 4,650 W 15,800 BTU (比較一下:MSR Dragonfly: 8700 BTU)
可用燃料: Unleaded gasoline and white gasoline
燃料消耗: Burns approx. 56 min. at maximum output, using 480ml (16.3 oz.)car gasoline.
重量: 160g (5.6 oz.) without pump, 320g (11 oz.) including the pump.

據SOTO說現時只有REI有貨,七月歐洲其他國家也有,而香港代理權也正在洽談中。這是在REI購買的,整個爐具購買回來時已經包括簡單的維修工具,攜帶袋及風擋,而油瓶就必須另外購買。有700ML和1000ML兩種規格的油瓶在使用時的最大容量分別是480ml / 16.2fl.oz. 和 720m24.3fl.oz.。重量是11ozZ(爐頭5.6oz 泵5.4oz)和Optimus Nova Multi-Fuel Stove(爐頭4oz 泵7oz) 相對地,份量較其他油泵要重一點。大油瓶需要花更多體力Pumping,推薦選購小油瓶(裝滿720ML白電油後,大約需要打氣100下)。

再來與 MSR DRAGONFLY 比較:Muka 輸出火力號稱同類產品中最大達到 15800 BTU (4000 kcal/h)/Dragonfly: 8700 BTU, 重: 320g/396g, 大小比較(按此看圖 via 露天拍賣)。

Soto Muka 可以使用白電油和無源汽油作為燃料,售價相對高山氣低廉很多,補給亦非常方便。

令人驚喜的不止產品的工藝:

輕巧圓滑是我拿起SOTO Muka Stove的第一感受。爐頭端在手中感覺和慣常使用的GAS爐頭重量差別並不明顯,和往常使用的油爐相比,圓滑的爐架收納起來相當簡易小巧,展開後四平八穩但沒有了「菱角分明」的手感。使用黃銅,鋁,不銹鋼和工程朔料製作的油泵有紮實的金屬質感。

不用預熱嗎:

START 狀態下的出氣量比RUN狀態要高,當火焰從黃色變成藍色後(約10秒)將START 轉成RUN.將Control Dial轉向Stop的位置,經過6秒左右,當所有殘留在喉管中的液體燃料完全燃燒後,火焰自然熄滅,但仍能保存油瓶內部壓力,方便下次使用。取出油泵前,必須將Control Dial轉向Air的位置釋放油瓶內部壓力。

點火後燃料在高壓狀態下噴出,火焰先從是黃色同時把分火碟上的”Generator Unit”加熱繼而汽化管內的燃料,增加燃燒效率而此時火焰變成藍色。(約10秒)

1-3 油泵上的銅質油管鎖定裝置能夠單手鎖定和卸下油管 | 4 人性化的Pressure indication能直觀地了解油瓶內部的壓力狀況重。

優點:油泵手感佳,油管柔軟,靈活輕量,小巧,乾淨火力強勁的同時噪音不算大有火力調控,承重能力不俗無需預熱,像GAS爐般操作簡易。
缺點:抗風較弱(尤其是點火階段)不兼容常規油瓶,釋放壓力後油泵很難旋出,預熱銅管有輕微鬆動,小火不穩定 。
改善:無極調節在弱光環境中操作略感不便 ,如果採用3M反光塗層或者會更好, 火力調控效果不明顯可拆卸油管。

註:高海拔和低溫狀態下的表現仍有待考究,以下是我個人使用上的感受和意見,假若有什麼不正確的地方,歡迎各位朋友不吝賜教。

圖文: 5Fiven

相關連結:
– SOTO Official Website
– 產品說明書
– Youtube視頻Muka全解構 (Youku 連結)

Posted By GO OUT Team

5 Responses to “Guest Post: 看看 SOTO Muka Stove”

  1. Tara says:

    Welcome 5Fiven! 正!好想快快入手玩玩。

  2. Jacky says:

    個爐幾輕, OK 好用, 同意係細火時不太穩定。 另外剛開始點火時, D 火燒得比較高, 要小心點。

    個大既油樽, 要打超過120下先見到條紅O﹣RING。
    以為個細既油樽同說明書寫既一樣(打幾十下氣), 係另外買多個細樽之後, 誰知個細油樽亦要打100下左右。。。

    呢隻爐, 用過幾次, 未試真。(未知道係未夠氣壓時點火個爐會點)

    #我仲未接受到個泵果兩條膠喉同D 膠水.. … 🙁

  3. Jacky says:

    哈, 剛發現, 我隻爐係冇 “MADE IN JAPAN” 呢排字。

  4. 5Fiven says:

    这个炉未够气压时点火的话,“黄火”阶段会延长。如果在气压不足的情况下点火再打气,会因气体未能完全气化导致漏油情况,一般情况下,我打一半气已经能够安全使用(低海拔)
    我都不喜欢個泵果兩條膠喉同D 膠水,老化系迟早的事。

    没 MADE IN JAPAN?不会是第一批吧?因为我发现海报的炉头和我的炉头在某些部件上材质不一样,個泵底部和喉管锁死装置,第一版是用不锈钢的。

  5. Jacky says:

    明白了, 那四月份的小意外, 有機會係唔夠氣壓所至。

    另外, 我的爐, 有可能是第一/二枇吧。

回覆文章




Please leave these two fields as-is: